在当今世界,恐怕没有再比直接危及万物及人类自身生存的环境和资源问题更能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了。环境资源问题给人们的思想究竟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人类又将面临着什么样的抉择?这是我们目前研究人类文明变化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从古代社会开始,人类社会发展的思想基础一直是为能取得更多的物质财富而做出努力。18世纪以前的时代特征是“物质匮乏而时间过剩”;自工业革命以来,这个关系开始逆转,甚至出现了对物质享受的病态追求。进入20世纪以后,由于实证性的自然科学理性以现实技术成就急剧扩张而用于设计整个人类生活,更把人的生活价值完成归于物欲的满足,这就给文化的发展带来了致命的危机:一方面,工业化国家物质财富发生了“过剩”;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的大多数人却生活在肮脏和贫困之中,面对的是饥饿的现实和恐怖的未来。就全世界而言,无论是资源大量浪费所导致的“憎恶感”,还是环境破坏所引起的“忧虑感”,都不能不使一些有识之士重新思考和检讨人类自身行为的正当性。欧阳志远的《最后的消费——文明的自毁与补救》(人民出版社,2000)一书,正是站在新世纪的历史前沿,所发出的振聋发聩的呼唤和抨击:如果单纯地追求物质财富、完全沉溺于物质浪费,那么“只能导致向动物世界倒退。无论从客观实际还是从主观需要来看,消费总不应该没有一个归宿。
人类的命运掌握在人类自己的手中。当生态危机将导致人类覆灭的前景日益严重地显现在人们面前时,能够拯救人类和地球的,只有人类自己。解决环境和资源问题,是需要科学技术支撑的,但是,在技术的作用问题上一直存在着技术悲观主义和技术乐观主义的争论,“前者认为经济增长必然会走到极限;后者则认为经济前景将呈现没有极限的增长。”“事实证明,两种观点的矛盾不可能通过纯粹经济学的探讨来化解,而必须追溯到哲学思维,深刻的思想鸿沟只能用深沉的思想来填补”;“由于哲学论断的后验性,使得哲学表面看来似乎远离现实,但如果现实世界得不到正确的哲学观念支撑,就会陷入迷茫,这是危机产生的根源。”
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问题。我们将选择什么样的“哲学观念支撑”,人类将站在什么样的理论基础上才能把握自我呢?毫无疑问,只有马克思主义!过去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存在着一种误解,人们通常只看到它对从资本主义制度的奴役下解放人类的问题所予以的关心,而没有看到它把自然界视为人类解放的一个领域。实际上,马克思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已经十分明确地表明了“自然”在革命理论中应该占有的地位。马克思认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他认为,人改造自然的活动是一个对象性的活动,人对自然的改造过程是对自己本质力量的确认过程。马克思既然把现实的自然视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产物,就必然把人的解放与自然的解放联系起来。他说过:“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马克思的这些思想始终是我们解决环境问题的思想基础。
欧阳志远的这部著作,可以说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当代人类问题的典范。该书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果,不仅观点新颖、资料丰富,而且语言生动、文图并茂,其风格在理论著作中是不多见的,堪称关于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一部佳作。
“田园将芜胡不归?”地球村已经面临着生存危机,人类也应彻底地进行反省,“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但愿被称为具有智慧的生物——人类,能运用自己的智慧,明智地作出选择,成功地拯救地球的整个生态系统,包括人类自身,使未来呈现一派“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的景象。 (王维: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最后的消费》欧阳志远著 人民出版社